close

今天馬拉松似的開會,中午僅以三明治裹腹,因此傍晚六點多便蹺頭先行到餐廳用餐。用完餐,差十幾分鐘七點 (天時),隔壁的禮堂鬧烘烘地擠滿了人 (地利),原來大家正等著欣賞「當代傳奇劇場」的京劇表演。看了DM,今天的表演前兩段是水滸傳裡的小故事,第三段的賞析上面寫著「一齣百看不厭的絕品好戲」,興致起來,便走了進去在約末第六、七排的最左側找了個位置坐下 (算人和嗎 :p)。

打哪來的興致啊!我自己也很懷疑 :)

梨園傳奇海報

其實我看京劇的經驗是零。對京劇的印象全來自於小時後,鄰居武伯伯總在下午時分,小孩子們在巷子裡玩得正瘋的時候,在敞開的拉門後頭靜靜地看著他的國劇 (小時候好像都叫國劇)。印象中,那些濃妝豔抹,穿著誇張服飾的表演者總以怪異的步伐在舞台上兜圈子,又以娘娘腔一般的尖細嗓音在那邊拉長音,再配上喪禮般的敲鑼打鼓,當真是令我們退避三舍,不敢領教。偶而玩累了在一旁跟著看,也是不得其門而入。總之,比起在媽媽們煮飯時所播出的科學小飛俠或無敵鐵金剛 (讚),國劇對那時的我來說,吸引力也是零。

今晚的演出是免費的,也如吳興國老師所說的,只是三場短短的「折子戲」,由原本梨園傳奇的三場大劇中拆出幾個精華的橋段呈現給觀眾看。但對我這個門外漢來說,今天真是來對了地方。因為今晚節目的進行方式是由林秀偉老師開場,解說京劇的奧妙,並在每段正式演出前為我們提點該段的內容與觀賞時的重點。

林姐一開始先介紹了今晚的文舞場 (京劇中的樂隊),由各個樂師介紹及演示各樂器的聲響和用途,再一同表演幾段京劇中常聽見的橋段。我發覺年紀大了,不知是見識廣了還是對事物的接受度提高了,不管是急促的小鑼、鐃鈸或是刺耳的嗩吶,都各有其韻味,並揉合出一種中華傳統特有的風味。

時遷偷雞 - 時遷 (林朝緒飾)
(英雄美少年/攝影蔡德茂 - from http://floatingarts.ning.com/profiles/blogs/dang-dai-chuan-qi-jue-shi-ji)

接下來的三段故事分別是出自「英雄美少年」中的『時遷偷雞』與『石秀探莊』,和出自「寂寞沙洲冷」中的『問樵鬧府‧打棍出箱』。雖然只是三齣各約20分鐘的精華片段,但是各可見到丑角的收放自如,與台下觀眾多有互動;武生紮實的動作與漂亮的身架;和『問樵』中極為寫意的、荒謬的黑色喜劇。

林姐說,京劇無所不包,「唱、念、做、打」分別就包含了歌唱、口白、表演與功夫。西方有百老匯歌舞劇,我們則有京劇戲曲。看表演者在台上翻滾跳躍、停格亮相、又要穩穩地行腔和念口白,大氣都不能喘一口,當真是台上十分鐘,台下十年工。即使是文武場也一樣,在一開始的訪問中,雖然看得出不少樂師還蠻年輕的,但是大家都是十歲就開始練樂器,一練就是十幾二十年。

石秀探莊 - 石秀 (戴立吾飾)
(石秀探莊 - from http://floatingarts.ning.com/profiles/blogs/wu-xing-guo-duan-shou-dan-bi?xg_source=activity)

當代傳奇劇場所演出過的戲碼不全都是傳統戲曲,這幾年的演出更多改編自莎翁名著或希臘神話,在國外的表演也頗受歡迎。要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,在最後的座談會上吳興國老師也道出不少感慨。

劇場藝術是活的,是及時的,是與觀眾有互動的。若為了堅持傳統而鑽入死胡同,那只會把自己的出路走窄了。時代在變,觀眾的口味也在變。我覺得大家要能夠學習去欣賞經典,珍惜傳統,而表演工作人也應該要投注更多的心血,將許許多多好的東西以較容易被接受的方式介紹給大家。

問樵 - 范仲禹 (吳興國飾) 與樵夫 (林朝緒飾)
(寂寞沙洲冷/攝影蔡德茂 - from http://floatingarts.ning.com/profiles/blogs/dang-dai-chuan-qi-jue-shi-ji)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eeming 的頭像
    leeming

    Living, loving

    lee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