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影展手冊上的介紹是這樣寫的:

「被人尊稱為龐克教母,也是詩人與畫家,1975 年的出道專輯「Horses」更是永恆的時代經典,Patti Smith 前年進入搖滾名人堂,魅力與風采征服了好幾個世代。導演花費十一年時間拍攝,跟她走入後台與老家,透過訪談、現場實況、詩歌與畫作,在聆聽她本人自述人生點滴和創作歷程的同時,也帶我們走進這位不凡藝術家的心靈深處,一探這位搖滾詩人的創作原點。」

poster_PattiSmithDreamOfLife


派蒂史密斯‧搖滾‧夢 (Patti Smith: Dream of Life) (2009/11/14 金馬影展 新光影城)
導演:Steven Sebring

列車搖搖晃晃地前進,電影開頭簡單地交代了 Patti Smith 的成長過程,隨著灰濛濛的景物不斷地向後流逝,鏡頭帶著我們進入了紐約,進入了 Chelsea Hotel,進入了這個 Patti Smith 年輕時曾待過,也是全片主要場景之一的旅館。我看紀錄片的經驗不多,但與其說是紀錄片,這部電影更像是 Patti Smith 個人的回憶錄。有關她的家人,她的朋友,她的經歷與感受,創作與言論,一切且聽她娓娓道來。

Sebring - patti smith
photo © by steven sebring | from time out new york magazine, 1.7.99

自己對 Patti Smith 的生平或作品並沒有那麼的熟悉,從弟弟收藏的專輯 Horses,到 youtube 上幾支早期的珍貴錄影與一些部落客的介紹分享,對 Patti Smith 有的只是景仰,和聆聽她的歌曲時所感受到的認真、熱情與自由奔放。

看完電影後,私以為對一個歌迷來說這部電影應該是個值得收藏的珍寶;而對我或其它想更進一步認識她的人來說,這部電影的確讓我們有機會能夠一窺這位龐克教母的生平,而且還是由她本人所講述的人生點滴。

由一位詩人來回顧自己的一生真是再恰當不過了。我特別喜歡電影中 Patti 憶起年輕時在 Chelsea Hotel 與其它音樂人邂逅的片段,那裡應該是她創作的原點,而是否是在那樣的環境下激盪出她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呢?

她說她享受充滿變化的人生,小時候想當個聲樂家的她,長大後卻蛻變成狂野的搖滾樂手,同時也積極的關心社會,關懷世界。

我也喜歡她詮釋繪畫的喜悅,因為我跟她一樣也總是想用手去感觸畫布上的筆觸與紋路。自己作畫便能夠夠恣意地揮灑,慢慢地感受。

她也經歷過沈寂與分離,但即使到現在她仍就衷於走自己的路,就像首張專輯 Horses 封面中的她「堅定、自信、纖細卻又透露出剛強的氣質」

horses
first album - horses

相關連結:
o 詩、搖滾與反抗:Patti Smith (Sounds and Fury - 張鐵志)
o Patti Smith + Flea(Red Hot Chili Peppers) Nov.30 (音速青春 - Pulp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